欢迎访问《广东社会科学》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2025年, 第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15
  

  • 全选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 李凤亮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0(1): 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理论创新一以贯之,反复强调文化自信自强对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旨在赓续文脉、礼敬文明,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新文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体到文化治理与实践层面,一是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二是要守正创新,善用“两个结合”关键法宝,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光华;三是要走向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合作效能。
  • 花建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0(1): 1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从文化竞合视角把握世界文化图景。文化竞合作为一种新的世界意识和方法论,是对人类文明进程和文化动力的深刻把握,以全球化与现代化作为前行坐标;文化竞合的内在规律体现在“两极互联”与“辩证转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城市,都可以依托全球性的普遍联系而获益;文化竞合的基本形态,在“四力”象限中展开,即导向力、传承力、创新力和传播力;在文化竞合-中国力量-世界图景的历史大格局中,中国以文化竞合显示自信自强的力量,以胸怀天下推动文明互鉴与共存,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文化图景。
  • 范玉刚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0(1): 18-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百年奋斗史无可辩驳地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有文化情怀的使命型政党,从成立之初的文化自觉到倡导坚定文化自信,进而不断迈向文化自强是贯穿始终的主导逻辑之一,旨在在世界舞台上展现文化中国、文明中国形象,以有效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秩序构建,进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从总体上看,以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回应时代之问和世界之问,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问题导向,其现实目标诉求,一是指向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二是指向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升在全球的价值感召力。
  • 管宁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0(1): 2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文明典范构建担负着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历史使命,不仅要体现城市文化的高阶形态与城市文明的发展高度,更要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城市文明典范构建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拥有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城市现代化,是确保城市文明自身文化认同的前提;唯有以独立自持的文化价值,赋予城市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特色,形塑城市文明,才能以鲜明的文化主体性有力推进文化自信。城市文明典范构建有赖于持续的文化创新所形成的文化竞争力,从而确保城市文明建设的先进性与引领性;同时还有赖于涵纳各方的文化包容性,以获得文明发展的生机活力,有力推进文化自强。城市文明典范构建还应具有诗性文化精神的支撑,以此为丰富人类城市文明新形态提供更丰富的中国经验。
  • 齐骥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0(1): 3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作用并赋能于当代乡村,表现出以乡土文明和传统文化为底色,以乡村生产、生态和生活要素的优化组合、跃升创新为基本内涵,其与乡土文化产生的碰撞、纳新和融汇,重塑了乡村文化自信自强的新质要素,优化了乡村文化自信自强的逻辑理路。以新质生产力激活乡土文化资源、凸显乡村生态意蕴、塑造乡村高品质生活,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继承和弘扬,又体现出新时代充分发挥新质要素作用,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治理创新,让更广泛的乡土村民提升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夯实了建成文化强国的乡土根基。
  • 陈能军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0(1): 36-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是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素,文化建设是推动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自强是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及“现代化另一幅图景”的自信和引领。要站在系统论立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总结运用好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宝贵历史经验,把全面深化改革、高水平开放、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这三大历久弥新而又务实有效的经验,融入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来,以文化自信自强焕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能。
  • 数字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 郭克莎, 杨倜龙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0(1): 4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实数深度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促进实数深度融合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我国数字化生态发生了转变、实体经济具有基础地位和作用、实体经济增强主动融入性、实数深度融合的范围和效应进一步扩大等方面。实数深度融合的理论机制在于:数字经济的核心资源由实体经济产生,其发展空间和支撑均在于实体经济,并为实体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然而,实数深度融合仍面临“过渡难题”“卡脖子”问题以及数据要素应用基础性和实数深度融合发展不平衡问题等现实挑战。基于此,应完善促进实数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加大对中小微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发挥新型制度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数字技术攻关,统筹协调数字平台企业创新与垄断的关系,加强对数据基础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
  • 任保平, 张雪珂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0(1): 5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新质生产力是数字经济时代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先进生产力,目前数字经济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数字新质生产力以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创新为动力,数据+算力+算法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体系运行的主要引擎。推动劳动者高素质化、劳动对象广泛化、劳动资料数智化和生产力要素的组合优化,凸显了创新等高级要素的地位,形成新质生产力数字化发展的新优势。数字新质生产力培育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通过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动力变革、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效率变革、通过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质量变革。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在于: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完善数据要素制度体系,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制高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 欧阳日辉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0(1): 66-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既是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数字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数字产业是数字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表现出战略性、高创新性、正外部性,数字产业集群具有创新性、协同性、融合性和生态化等特征。不同于传统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引领、数据要素赋能、数字平台协作推动数字产业集群形成,促进集群中的数字企业协同创新发展。数字产业集群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促进实数深度融合、价值链向高端化跃迁,加快数字技术、数据要素和数字平台发展,形成数字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提升数字经济竞争力。实施数字产业集群提升数字经济竞争力的战略决策,必须深化数字产业和数字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推动数字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进,构建协作紧密、高效安全的数字产业集群创新网络。
  • 胡莹, 吕慧中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0(1): 8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生态是以数据驱动为内在运行机制,以数字平台为重要运营载体,广泛连接政府、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的开放性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打造良好的数字生态,提高数字资源配置效率,协调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合作,是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保证,也是推动实数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从作用机理来看,数字生态为实数融合提供数字化的资源环境,并通过数字平台赋能多元主体数字能力的提升,从而在其与环境的交互中推动数字化创新。在具体实践层面,数字生态通过产业组织形态的地理与虚拟双重集聚实现空间融合,通过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促进业务融合,通过技术创新与场景创新互动演进促进创新融合。当前,我国实数融合发展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数字平台生态治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数字化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需要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建设,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
  • 宋代学术与思想研究
  • 景海峰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0(1): 94-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宋学”一词有多重含义,使用时需先厘清它是在何种意义上言说的,其语用背景和所表达的具体内容何在。大致归纳,以下三种情况最为常见:一是从断代意义上说,举凡有宋一代的学术文化皆可以宋学称之;二是特指以道统观作为骨架的道学形态,程朱理学是其历史叙事的主线;三是在方法学意义上所形成的、与汉学对峙的一套学术理念及其系统。这三种意涵的形成,实际上包含了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思潮变迁和时代因素;而对宋学的不同理解和运用,也寄寓了使用者特定境遇下的思想旨趣、学术定向及个人感悟。分析宋学的这三重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何为宋学,更深入地认识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及其后续影响。
  • 王书华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0(1): 103-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轼不仅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巨擘,也堪称宋代儒学复兴运动的主将。作为苏氏蜀学的集大成者,苏轼以儒为本,兼采佛道,构建了融会三教、兼容并蓄的学术体系。他对佛禅的态度,经历了“游禅”“近禅”“逃禅”“融禅”的心路历程。苏轼对佛禅亦信亦不信,非信非不信,信的是佛禅中与儒家相合的义理,而与儒家不相合的义理则不信;他在思维方式、思想资源上汲取佛禅的有益因素,并不在吃斋念佛、布施放生等仪式上纠缠其事;苏轼在人生困顿之时常有“人生如梦”的空幻感,不免走进虚无缥缈的空幻世界,但当走出困境之时,他又回归儒家大道。苏轼学佛禅的目的,首先是借佛禅消解人生逆境与困惑,其次是汲取佛禅元素丰富和发展儒学思想。
  •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研究
  • 赵琳琳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0(1): 116-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华革命党时期,救济生活困难的海内外党员是孙中山难以轻视的经费支出。这既缘于二次革命后袁世凯政府严厉打击革命党的客观环境,也体现了作为革命党魁的孙中山挽救几近涣散的党组织的个人魄力。但因流亡时期党内经济左支右绌,救济党员的费用时常与起义经费混为一谈,继而产生起义经费被极大压缩的“反噬”现象。1915年5月,孙中山宣告停止救济、遣散在日党员,设法“倾注才力财力”于一途,这一决定引发了党内对遣散问题的激烈争论,甚至转向入党誓约与党章的合理性、干部人才臧否以及应否联络海外各处革命同志等诸多问题的讨论。救济党员问题的背后,折射出中华革命党内部在经费运用及组织认同等层面存在严重分歧。
  • 数字人文与史学发展
  • 陈志武, 林展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0(1): 129-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吴艺贝, 李中清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0(1): 137-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马敏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0(1): 144-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康文林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0(1): 150-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胡恒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0(1): 157-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西方文学与国家安全
  • 张立峰, 綦天柱, 胡铁生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0(1): 163-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文学价值论,以英美文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学属于世界各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西方现当代文学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下的产物,也是当下西方国家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输出并导致非西方国家文化安全隐患的主渠道之一,前苏联和中东北非的“颜色革命”即为明证。鉴于此,西方文学批评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批评道路,只有充分发挥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导向作用,才能在中西文学交流中,既受益于西方文学,又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
  • 韦清琦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0(1): 177-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奥多·罗斯福既以环境保护运动的积极倡导者著称和自居,又终生酷爱狩猎运动,其看似矛盾的动物话语反映在他对罗伯茨等人新型动物故事的排斥上,后者则挑战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并以动物自身的目的动机去展现形象。再联系罗斯福狩猎观念中的男权中心论及几乎不加掩饰的种族中心主义,可以认为他的环境保护思想实则为生态女性主义所批判的“统治的逻辑”的显现。以中国学者的立场出发,评析罗斯福的环境叙事时不能简单将其从他大量的帝国主义书写中剥离出来。从交叠性视角看待,他的环境思想暴露出典型的多种压迫相互关联的右翼特征。
  • 社会建设研究
  • 符平, 马英豪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0(1): 188-2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中部农业地区土地流转的诸多案例表明,在缔约环节,合约形式多样且非正式特征突出,合约内容界定的清晰程度各异;在实施环节,有的合约稳定、有效运行,有的则陷入长期纠纷困境。本文在关系合约视角下结合嵌入性范式和关系运作范式各自的分析优势,考察土地流转合约差异的生成机制。根据缔约双方的关系特征与不同意义,土地流转合约具有四种典型形态。合约双方的差别性理解、关系的可替代性与治理方式形塑了不同的合约实施效果。关系合约契合农户对经济利益和关系效用的双重需求,而城镇化、市场化和法治化水平的提高将改变合约的效用结构。合约形态与效用追求的恰当匹配是合约有序实施的重要条件。
  • 张敦福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0(1): 203-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可持续生产与可持续消费的重要环节,二手物品的分享和循环再利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该议题因中国的垃圾分类和生态文明建设备受关注。对西方某城市(M市)的实地研究表明:慈善团体和民间机构在二手物品的分享和循环再利用中均比较活跃;在政府垃圾管理体制中,幸运的需求者在垃圾投放日可拣拾可用的二手物品;居民和租户通过车库大甩卖或庭院甩卖,低价出售或免费赠送不再需要的服装鞋帽、家具、日用品、修理工具、影像制品、书籍等等;互助与公益导向的各类用品回收再利用的互联网平台不仅惠及M市居民,而且覆盖全球主要城市。总之,不同的机构、活动与制度安排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稳定、持久、可靠的二手物品分享、循环、再利用的网络,在可持续消费中发挥重要作用。
  • 杨君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0(1): 215-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当前城市社区共同体治理困境的分析,本文从生活性视角出发,探究基于空间-人口-组织的社区要素与基于地域性-公共性-团结性的生活要素如何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研究发现,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是以自组织化建设培育社区公共精神、以社区空间整合实现地域性联结、以家文化形塑社区团结的多维度建构过程。同时,本研究阐明了共同体的生活性是既注重居民的个体性又注重生活的完整性,既注重个体的生活要素又注重社区要素,从而形成一种共同、共在、共识的共同体。由此,本文将“生活性”这一视角引入社区共同体建设议题,进一步拓展并构建了新的分析框架,以生活为中心,在社区空间-人口-组织之间建立了社会性联结。这一共同体的生活性既是对共同体建设目标的理论关怀,也有助于回应“社区共同体何以可能”的现实命题。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阐释:行政执法研究
  • 杨伟东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0(1): 226-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直以来,乡镇政府(街道办)被认为是不完全政府,基本不享有独立行政执法权。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镇政府(街道办)需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以交由承接为主要方式批量向基层下放或移交行政执法权,成为近年来强化乡镇政府(街道办)行政执法地位和作用的通行做法,并得到相关立法的支持。这一授权基层的做法奉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逻辑,虽然可起到强化基层行政执法地位的作用,但也存在单向性、非稳定性和非规范性问题。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和行政执法体制纵向改革部署赋予了基层独立的行政执法层级地位,这构成了强化基层行政执法权的基点。这一新定位应得到宪法和组织法上的确认,并按照权责一致原则将交由承接事项通过修改单行法加以固化,同时强化乡镇政府(街道办)执法保障。
  • 高秦伟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0(1): 239-2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全面践行依法行政,需要在行政执法领域建立起切实有效的监督体制机制。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亟须基于系统观念,从行政体系内部、外部展开整体性推进与前瞻性整合,既重视对行政的控制亦重视对行政的激励;既强调专业性监督的积极功效亦谨慎对待非专业性监督的过度介入,从而使行政执法监督的过程能够得以体现法治要求,并通过完善行政法规范来确保行政执法监督的有效实施。行政体系内部的推进路径强调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的重构与完善,通过层级监督与专门监督相结合,补强因监察体制调整而缺失的执法监察、效能监察等内容。行政体系外部的推进路径强调应强化人大监督的实效,以法治的方式及法律修订的举措控制与激励行政执法,而行政检察监督则应以关切公众对良好行政的期待为主,宜从整体上对行政执法作出监督并提供改进建议。系统观念重申内外路径的结合,重视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的整体协同。
  • 赵宏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0(1): 253-2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典型的口袋罪,非法经营罪的泛化和滥用一直为刑法学界所诟病。又因为在空白罪状、罪量要素和堵截条款上明确的行政依赖性,非法经营罪与行政法尤其是行政许可制度存在密切关联,这就使对该罪的限缩不能仅从刑法体系内部进行探讨,还需要行政法的外部支援。鉴于非法经营罪的本质是国家借由刑罚对经济和市场予以干预,将此罪保护的法益限定于以行政许可为代表的市场准入秩序相较市场基本秩序更为适宜,也更能确保刑法和行政法在国家干预经济问题上的立场一致和边界统一。相应的,作为非法经营罪入罪要件的行政许可首先需接受《行政许可法》对于行政许可实质与形式合法性的检视,其次还要根据行政不法和刑事不法的区分,对能够作为入罪要件的行政许可再进行类型区分。上述检视的前提是刑事司法机关对行政许可的合法与有效都应进行实质审查和独立判断,由此才能确保非法经营罪的定义和判断不至落入行政权之下。
  • 青年论坛 数字史学研究
  • 姚念达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0(1): 272-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FRUS)的数字化历程为案例,探讨新数字技术在史料处理中的应用潜力。FRUS的数字化历程包括从纸质文献扫描、数据库建设到档案信息细化编码的发展过程。近年来,科研团队通过开发基于编码源文件的应用项目,将档案信息结构化并引入词频统计和相似文档检索,大幅提升文献分析效率。然而,现有数字化档案的应用仍存在诸多局限,如人工标注一致性差、信息提取技术门槛高、检索功能单一等。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档案分类、标注和知识挖掘将更加精细,会显著提高文献检索的精准度,帮助研究者发现历史线索并提升研究效率。FRUS作为档案数字化的先驱,可以为其他档案的数字化和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