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东社会科学》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2024年, 第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11-15
  

  • 全选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马援, 侯波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6): 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充分继承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和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全球人才高地等内容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科技观。习近平科技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规律性认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事业发展变革的百余年历程和伟大成就的经验规律上达到了新高度;二是在新征程上就科技创新如何支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准确把握和战略擘画上开辟了新境界。深刻领悟习近平科技观,对新征程上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形成进路、基本向度和时代价值三个视角,重点分析习近平科技观的演进逻辑和丰富内涵,旨在从整体上加强习近平科技观的学理化阐发与系统性研究,为人们更好把握其理论特质和实践要求提供支撑。
  • 关锋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6): 1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理论”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要概念的提出,是历史反复证明理论具有多重重要性与新时代尤为需要理论指导和支撑,即历史之鉴与时代之需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理论”是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实践,对中国经验、中国成就进行理论升华,通过中国话语来有力表达中国立场、中国主张,凝聚和彰显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为世界奉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理论。构建和发展“中国理论”,筑牢和发挥文化主体性是其根本要求和根本途径。具体而言,就是要更为自觉地推进“两个结合”,更为自觉地坚持实践取向、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问题导向,更为自觉地坚持守正出新,更为自觉地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构建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而又科学严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
  • 环境经济研究
  • 林伯强, 李旻旸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6): 28-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能源既是能源转型的重要落脚点,又是新质生产力推动下的新业态。在新的实践要求下,中国新能源产业亟待摆脱传统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故此,围绕新质生产力特征,分析新能源产业所面临的新挑战、探讨如何推动其发展尤为重要。首先,本文介绍了在新质生产力理念下,新能源产业已呈现出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其次,探讨了新能源产业后续发展中,进一步强化上述三方面特征可能面临的相关挑战。最后,基于上述挑战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旨在助力筑牢新能源产业“绿色”底色的同时具有更鲜明的新质生产力特征。
  • 武文霞, 朱建峰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6): 3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旅游目的地作为特殊的地域空间,关涉利益主体多元,其生态环境维护与治理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社会变迁、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和人民大众发展需求变化,传统乡村生态治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新时代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在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中寻求动态平衡,从价值理念、制度设计、管理与协作机制等维度优化发展路径,构建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格局,协力提升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质量,共同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 企业经济研究
  • 桂荷发, 李刚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6): 47-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责任投资逐渐被投资者和资产管理行业所重视,企业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责任履行与股票市场稳定之间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采用2012—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耐心资本视角探讨了企业ESG责任履行对股票市场稳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ESG责任履行可显著降低股价崩盘风险,从而增强股票市场稳定。机制识别发现,ESG责任履行能够产生信息效应、长期机构投资者治理效应和绿色投资者关注效应,进而发挥耐心资本稳定股票市场的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ESG责任履行的股票市场稳定效应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秦岭淮河以北(空气质量较差的)地区和高污染行业的企业样本。以上结论丰富了ESG责任履行缓解股价崩盘风险的实现机制,为推动企业履行ESG责任与稳定股票市场提供了理论参考。
  • 黄远浙, 杨文豪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6): 59-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国家,内资企业拓展投资布局时面临国内异地投资还是对外直接投资的选择。本文从外商直接投资视角探讨开放经济对内资企业跨区域投资选择的影响,以及国内市场和要素条件在其中的作用。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商务部公布的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和企查查提供的企业相关信息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促使企业偏向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通过成本上升效应、溢出效应和跟随效应实现。受制于要素流动障碍和禀赋差异,在外商直接投资作用下,市场分割程度相对较低和要素禀赋相对有限地区的内资企业更为倾向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结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理论参考,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现实意义。
  • 道家思想专论
  • 赵乾男, 丁四新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6): 72-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宠辱若惊”章是人们讨论《老子》的焦点之一。郭店本“宠辱若”的“”字,应释为“䁝”,读作“撄”,而不应读作“荣”,其义为扰动、惊扰。对于此句,本文联系其他简帛本,从文字、句法、词源、文义四个方面作了分析和论证。“何谓宠辱”以下数句是为了说明老子对世俗宠辱所采取的态度。世人贵宠而厌辱,而老子则等同视之,甚至以宠为下。“宠辱若惊”与“贵大患若身”是两个贯通、递进的命题,人“贵大患”便是由惧辱而来的对生命本真的撄扰。“无身”与“贵身”本质上并无区别,只是其理解“身”的角度不同,“无身”是实现“贵身”的手段与工夫。“无身”的“身”,专指不合于道之“身”,这是《老子》的特殊用法。“无身”并不是对个体生命之“身”的消解,而是对受到外在宠辱的撄扰、不合于道之“身”的否定。
  • 宋德刚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6): 8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道家的体道者之“独”始于老子的“我独”表达式。“我独”意指“我”因体道而与世俗中的他者相疏离。其中的“我”指代圣人或老子本人,前者面向政治,后者面向隐逸。“我独”的依据是道之“独”,道的独一与绝对要求体道者克服人的局限性。老子之后,黄老和庄子走出了两条路径。黄老致力于圣王之“独”,强调圣王在体道治国中“独见”“独闻”的政治智慧,其要旨在于知权达度,审明动静变化,把握世间万象,沉着应对,及时调整,进而形成和谐安定的政治秩序并追求权力的集中统一。黄老虽为君主集权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反对乾纲独断,从而与法家有别。庄子则在体道心论的“工夫—状态—境界”三阶段中展开隐士之“独”,并以“见独”为核心。“见独”并不等于“见道”或“呈露独体”,而是意指隐士通过一系列工夫塑造出澄明的独一无二、超越世俗物我的心之状态,“见独”之后才能进入与道相合的无限之境。隐士之“独”尚有一种变体,世俗隐士或隐逸化的常人可以通过“无为”“逍遥”来实现处世之“独”。此外,庄子学派还改造了圣王之“独”,使智慧型圣王更接近无机心的隐士。从本质上看,体道者之“独”观照着人的超越性问题。
  • 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 周年
  • 蔡赤萌, 董书慧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6): 91-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经济层面而言,回归以来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实践探索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17年以来进入以粤港澳大湾区区域规划引导的融合发展新阶段。澳门加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有着深刻的战略意涵和内在逻辑,是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动能的有效路径,借助顶层设计可以有针对性地带动特区政府经济治理机制相应调整。澳门通过主动对接上位规划、构建战略规划的宏观引导功能、建立配套产业政策体系、完善政府管理架构和协调机制等方式,探索“有为政府”与“高效市场”更好结合的新模式。立足澳门在国家、区域中的定位和使命,关注并处理好融入式发展与“同化”、融入国家与发挥国际化优势、深化融入与创新发展、“有为政府”与“高效市场”等关系,不仅有助于澳门的长远发展,也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大湾区“引领地”功能与澳门样板。
  • 陈敏, 夏泉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6): 106-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澳门与内地是守望相助、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澳门华人的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持续性情感,长久以来经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浸淫,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随着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在澳门的逐渐传播与接受,澳门华人的“家国”情怀也经历了从传统王朝国家观念向基于中华民族认同的现代国家意识的转变。抗战时期,“毁家纾国”成为澳门华人理所担当之责,澳门民众通过“话语-行为”机制来表达自身的家国情怀。由于澳葡当局执行“中立”政策,澳门华人的家国情怀表达在内容和载体上,不得不因应澳葡当局的政策变化而进行相应调适。
  • 历史学
  • 张生, 陈志刚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6): 118-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廖仲恺遇刺案发生后,国民党中央决定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三人组织“特别委员会”处理紧急情况。案情比较迅速地趋向清晰,但却以许崇智下台,被迫“赴沪养疴”而告一段落。“廖案”甫一发生,蒋介石即指英国所为,这是因为孙中山晚年革命矛头逐步指向帝国主义,尤其是英帝国主义,“关余”斗争中双方矛盾激化,从而使蒋介石等人形成了凡遇坏事必疑英国的惯习,“商团事件”和“沙基惨案”等更强化了这种认知,蒋介石甚至准备对英备战。处理“廖案”时,鲍罗廷和共产国际认定陈炯明及其背后支持者英国对革命形成了致命威胁,但许崇智却不行动,甚至想取而代之,包庇深深卷入“廖案”的部下梁鸿楷等人。鲍罗廷等利用许崇智与胡汉民的个人恩怨先除掉梁鸿楷等人,进而以许崇智把持财政为由,由蒋介石率领黄埔学生军和第一军采取军事手段,解决了许部。鲍罗廷等以为解决许崇智,蒋介石等“左派”上台,国民革命即可顺利推进,殊不知,革命的致命威胁已经培育出来,蒋氏势力已经崛起。
  • 王锐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6): 132-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政治发生巨大变动的时代。社会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与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极大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版图。在此背景下,梁启超与戴季陶虽属不同的政治阵营,但思想上有着一定的共性,即都认为源自近代西方的社会主义学说需要用中国传统来进行一番诠释,革命活动的正当性也需建立在符合中国传统的标准之上。在他们那里,中国传统,特别是儒家学说成为回应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工具。儒家学说既能用来描述社会主义的基本旨趣,又能重新展望实现社会主义及其相关政治理想的路径。将他们二位放在一起讨论,研究他们二人在当时如何基于一定的时代感来重新诠释中国传统,挖掘二人思想当中的共性,可以比较完整地呈现国民革命运动前后运用中国传统来回应社会主义思潮的基本态势。进一步而言,还可将二人的相关言说总结为一种思想类型,分析其对之后中国学术思想与政治文化的影响。
  • 杨新新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6): 147-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百余年来,古巴华文教育办学历程“时断时续”,一直未能形成类似东南亚等地有规模、成体系且有较强生命力的华文教育办学传统。究其缘由,受古巴华人人口规模、经济状况、社会文化水平等自身条件限制,古巴华人社会始终缺乏开办华文教育的内在动力。无论历史上的古巴中西学堂、古巴华侨小学、古巴公教华侨学校以及基督教长老会中华学校,亦或当前仍在办学的“中国艺术与传统之家”华文补习学校、哈瓦那大学孔子学院,华文教育在古巴的历次兴废,都非主要源于古巴华人社会内部的酝酿和驱动,而是受外来推力的影响和作用。不同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古巴华文教育的办学形式及功能作用等或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外来推力的跌宕起伏始终对古巴华文教育的隆替兴废起到决定性作用。
  • 旅行文学与跨文化形象学
  • 赵小琪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6): 162-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十七年时期中国作家在游记中想象的西方形象,既展现了他们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取代、驱离西方意识形态的文化理想与变革冲动,也寄寓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作家的历史记忆、民族意识和情感倾向等多种因素。我们不否认这一时期中国作家在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影响下对于西方经济、政治及道德形象进行了他者化的处理。不过,在当今的西方国家,这一时期中国作家揭示的人的物化、阶级的不平等和对立、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日趋严重。因而,这一时期书写西方的中国游记不仅不是反现代性的,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反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现代性价值。
  • 李莉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6): 178-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新文化地理学研究视角的不断丰富,现象学也为我们解读日常风景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提供新思路。现象学理论指导下的风景研究强调人的主体性活动,提出人类对所栖居的自然环境的理解和改造首先来源于日常与具身性的生活经验、感知和情感,人类与自然风景之间呈现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动态关系。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理念引导文化风景研究聚焦情感、身体、实践、操演及日常生活等话题,大大拓展了新文化地理学的开放性、实践性和整体性。
  • 田俊武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6): 189-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行是美国主流文学中心叙事范式之一,表现美国人的困厄逃离、美国梦寻及共同体求索等多元的主题。作为美国文学的一个分支,非裔美国文学也具有表现旅行叙事的传统,尤其是在旅行和共同体追求主题表征方面。20世纪的非裔美国人,曾经通过旅行共同追求过共产主义信仰、多民族融合、非裔传统等多元的共同体范式,但是,由于美国社会存在尖锐的族裔对抗,非裔美国人的共产主义信仰和族裔融合追求大多陷入失败,他们的唯一出路,还是回归非裔社会共同体。非裔美国人的这种旅行和共同体追求,在以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1940)、拉尔夫·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1952)和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1977)等为代表的20世纪美国非裔小说中有充分的表现。
  • 社会学
  • 张旭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6): 197-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前的国家构建研究中,历史常被视为不可或缺的变量。然而,当在历史维度下考察国家构建时,人们关心的更多是时间因素,特别是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在相似的时间进程中的构建活动,得出具有普遍性的因果关系判断。与此同时,在涉及自然因素时,作为“载体”的环境是最受瞩目的部分,而西方思想传统中具有规范取向的“自然”理解遭到忽视。本文尝试探讨孟德斯鸠的国家构建思考,希望通过考察自然与历史在孟德斯鸠那里的多维意涵,阐释其眼中的现代国家构建所应坚持的“精神”,以此为当下的国家构建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视野。
  • 李松涛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6): 209-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鬼神观念在商周之际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该转变奠定了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基础。殷人认为鬼神是一种有意识且能降祸福的存在,殷商社会中弥散着恐怖、祈福的氛围。经过孔子等儒家思想家的改造,鬼神成为人对生死本质、魂魄关系的一种认识,鬼神观中神秘、功利的成分被剔除殆尽,而人伦情谊则更为根本。周孔之后的鬼神观反映出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基础,即亲子之间的生死相依、传续不绝形成了中国人不朽观念的重要来源,家内伦理也为社会关系的不断感通、外推提供了根基与源泉。这种社会心态使中国人从根本上与他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死者永存于生者心中,历史能够在生者的精神中重现。这也构成了中国人最基本的人生态度,即本乎心性的情感人伦、显亲扬名的德业精神是解除天年之限的唯一出路。
  • 黄君洁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6): 221-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屡创新低,如何提高生育意愿成为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欲寻低生育意愿的根源应深入到文化层面,中国多样的地域文化为研究“文化与生育”提供了理想场景。研究利用方言测度地域文化,发现地域文化与个体生育意愿相关。进一步研究显示,地域文化通过社会观念、社会压力和社会支持三个机制影响生育意愿,且不同方言区的地域文化影响各异,方言“强势”、人口流入多、宗族文化强的地区,地域文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更显著。此研究为学界提供了新视角。解读影响中国生育意愿的非制度因素,为完善生育政策提供数据支持,也为国际学界研究生育领域的文化效应提供了来自非移民国家的新的经验证据。
  • 法律创制与解释
  • 温世扬, 刘昶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6): 239-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并未完全解决成员资格认定的问题。在成员资格确权时,户籍作为成员资格确认的首要标准,对于户籍仍然保留在集体经济组织的人员不需要以“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稳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以集体所有的土地等财产为基本生活保障”作为限制条件。通过历史考察可得,虽然农村户籍的赋权功能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内涵,但是户籍作为农民在集体化政策时期为集体资产形成作出贡献的证明,以户籍赋权系尊重历史的体现,故前述两项限制条件不构成户籍赋权的前提。况且,作为相对稳定的公示方式,户籍呈现出唯一性与确定性的特征,以户籍赋权可以实现集体所有权的事实归属,并可避免成员资格标准的实质化带来的弊端。然而,以户籍作为赋权的唯一标准不仅忽视了不断变化的生产生活关系,且易误将户籍存续作为集体成员资格保留之前提,故应以成员权确权为时间节点,区分特定情形下户籍与成员资格相分离的不同标准。
  • 张一雄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6): 254-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对双碳目标提出的权威政策部署。当前双碳领域存在着法治话语薄弱的状况,国家立法呈现碎片化特征,繁多的地方立法存在效力诘问。基于政策系统与法律系统的话语表达差异及二者的双向互动关系,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要求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一政策话语转化为法治话语。经由作为政策话语与法治话语连接点的立法模式,“积极推进”即为从当前的分散式立法模式转向综合式立法模式;“稳妥推进”蕴含了从单一式立法模式到协同式立法模式的转换。具体而言,在综合式立法模式之下,双碳基础性法律的名称应为“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法”,该法具体条文设计应关注公主体与私主体权利义务的双向建构;在协同式立法模式之下,国家要对现有双碳相关立法进行法律清理以实现内部协调,地方要促进双碳专门立法与相关立法的协同创新。
  • 李涛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6): 265-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荣誉不仅是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鲜活素材与不竭动力,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杆,通过彰显国家成就与民族精神,为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与实践典范。国家荣誉制度的本质是一种价值认可与激励系统,体现国家意志,其理论基础在于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一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荣誉制度应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国家中心任务需要,表彰目标应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应在法治轨道上构建国家荣誉制度,完善基础性法律,制定配套法规,提升国家荣誉制度法律体系的科学化水平;应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定期评估制度,及时改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注重国家荣誉制度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配合,促进国家荣誉制度法律体系稳定发展。
  • 洪丹娜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6): 275-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法官惩戒委员会认定违法审判责任具有权力专属性,其正当性在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职业专门逻辑,并意在防止对司法权的不当干预。惩戒委员会审议范围确定的基准应与司法自由裁量权相链接。不涉及自由裁量权判断的违法审判责任的认定,只需通过查清事实便可作出认定,无需法官惩戒委员会介入。为进一步框定法官惩戒委员会的审议范围,有必要澄清《法官法》第四十六条第四、五项与其他各项所涉违法审判责任的关系,阐释第四、五项两种违法审判责任的构成要件。化解法官惩戒委员会认定违法审判责任的困境,应在立法上明确法官惩戒委员会的审议是追究法官违法审判责任的前置程序,并强化法官惩戒与纪检监察工作双向衔接,同时还需要细化《法官法》第四十六条第四、五项的具体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