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东社会科学》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2024年, 第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7-15
  

  • 全选
    |
    新质生产力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 张占斌, 付霞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4): 5-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标识性概念,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把握发展规律的理论清醒和勇于改革创新的实践自觉,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样态,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为破解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塑造发展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提供全新动能。为使新质生产力有效快速增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就必须在发展的方式、载体、机制、空间和节奏上重点发力,促进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加速生成和长久发展。
  • 王廷惠, 李娜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4): 1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协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本文构建“技术–要素–产业”分析框架,梳理生产力质态演变规律,分析新质生产力催生机制,提出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强化促进新质生产力生成与发展的制度保障,构建原创性颠覆性关键性技术涌现的创新网络体系,以边际收益递增的数据新质要素优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强化新质生产力现代化系统性支撑,提升大国经济发展战略优势。
  • 王贤彬, 李书娟, 黄亮雄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4): 26-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增长目标制定与管理,是党和国家引导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大实践。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历程,提炼了其中的关键事实,进一步地从经济学角度阐释了经济增长目标产生实际经济效应的机制,进而基于文献总结了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管理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取得成功的内在逻辑,分析了其所产生的一系列副作用的原因,构建了能够同时解释其正负作用的统一理论框架。最后,本文对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政府经济发展目标管理体系进行了展望。
  • 全球治理研究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 陈伟光, 孙慧卿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4): 37-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是全球海洋治理重要行为主体,价值观念、权力结构和制度安排是国家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构建“价值-权力-制度”互动分析框架,并基于价值、权力、制度三个维度的比较分析,认为在价值维度上,国家因地缘政治、经济结构等要素决定其参与观念;在权力维度上,取决于硬权力和软权力的结构分布;在制度维度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各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核心法则,以其为核心的国际海洋制度体系是国内法国际化、国际法内部化的演进结果。海洋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寻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推动全球海洋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
  • 李优, 张宇权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4): 48-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国竞争加速推动了新兴区域概念的崛起与传播,准确把握区域概念的形成及合法性问题成为发展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的现实要求。本文通过梳理、比较多种学科领域对区域概念的理解,建构出以物质主义和理念主义本体论特征“强”“弱”为变量的分类框架,区分出自然-建构型、建构型、自然型和抽象概念型四种类型的区域概念,而不同类型的区域概念也在现实维度表现出显著合法性差异。通过比较“东南欧”与“东南亚”这两个区域概念,进一步揭示反思区域概念对区域国别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在把握区域概念时须深入考察其本体论特征,从而避免陷入西方主导设置的“概念陷阱”,这将有利于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 哲学
  • 黃俊杰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4): 6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孟子的政治论,可通过民本、仁政、王道和推恩四个关键词加以提炼。“民本”是统治者权力合法化之基础;“仁政”是政治活动的本质;“王道”是权力运作之目标;“推恩”是权力运作的方法。这四个关键词环环相扣,使孟子的政治论从理论到实践,构成一个严整的体系。本文首先指出孟子本于“民本”说,主张政权合法化之基础在于“天与人归”,“民本”说源自于春秋时代大兴的民贵思想,并开启此后“天下为公”之理念。但“民本”说与近代“民主”政治仍有距离,因“民本”说只有“民享”与“民有”而无“民治”。“民本”所建立的是“契约政权”,但孟子主张统治者如背叛契约,则人民可以起而革命推翻之。其次分析孟子的“仁政”说的普遍必然性及其理论问题,指出“仁政”说蕴含“仁之效用化”问题。继而探讨孟子的“王道”理念,指出“王者”是“道德的政治家”,“王道”是“文化的世界主义”,但其理论缺陷在于忽视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运作逻辑之差异。最后分析“推恩”理念,指出“推恩”有其母性思维特质,并以“类推”思维方式为其基础。总结而言,孟子政治论以人民为主体,与大一统帝国体制之君本位政治现实互为扞格,他在以“权力”为基础的政治世界外,另建一以“良贵”为核心的“天爵”的德性世界,同时强调统治者的“职份论”,仍深具现代之启示。
  • 高瑞泉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4): 76-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南宋这一“中国转向内在”的时代,陈亮以“事功之学”对朱熹理学提出了挑战。这场争论围绕“义利之辩”“王霸之争”和何谓理想人格三项议题展开。朱熹构建了形上学和伦理学的精微体系,陈亮则发扬了孔子积极用世的精神,以功利主义匡救世儒空谈心性之弊,两者构成了宋儒伦理学的主流与伏流的关系;在政治文化的向度,朱熹的儒家王道理想主义和陈亮儒法合一的现实主义,凸显了古代政治史的显/隐、表/里结构。朱熹意在挽“人欲横流”之世风,陈亮则拒绝朱熹的“醇儒”楷模,坚持孔子的学以成人理想,力主豪杰人格,以救理学人格论偏枯之失。从现代性视域看,陈亮所提倡的“豪杰”人格屡屡为后来的改革者所推崇;他对商业和商人地位的重视,可以视为倡导商业伦理之前驱。进入中国对外开放、积极进取的20世纪,功利主义从“伏流”翻转为“主流”,陈亮的政治理论与现代国家的建构也颇有契合之处。
  • 陈少明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4): 90-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文化宗师的孔子是立德、立言的典范。然其立言不仅是某种道德观点的语言表达,而且还在于他通过日常话语做道德教化的方式。《论语》是我们研究其如何把立言与行教相结合的经典文本。作为孔子应答弟子与时人言论的辑录,其核心特征是“答问”,其它独白或描述可以看作“答问”的衍生形式。《论语》答问的要义,是孔子以导师的身份回答求教者在学习、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因此,它有别于抽象观念的系统论述。对孔子思想的把握,需要通过语境的分析,才能避免被因人而异或因材施教的现象所迷惑,从而了解看似简易或松散的话语为何拥有重要的表达力量。这方面,行为语言理论以及“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观点,对研究《论语》的言行问题,或许具有更好的参考价值。
  • 台港澳研究
  • 陈思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4): 99-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共构殖民论”认为历史上大陆对台移民开发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是荷兰殖民者到来后主导推动的结果,宣称大陆移民与殖民者“相互依赖”,对台湾进行了“合作殖民”。这不仅美化了殖民统治,也否定了自古以来两岸之间交流融合不断发展、大陆对台移民开发逐步深化的历史事实,并将后者和西方国家的殖民活动混为一谈,与“台独史观”实际上有着相似的叙事模式。但是,各种史料记载早已充分证明,引发当时对台移民活动的主要动力来自大陆方面,当时对台移民活动的主导是大陆官方与民间,而不是荷兰殖民者。荷兰殖民者与大陆移民的关系绝非“相互依赖”,当时台湾各项产业的开发,均是建立在前者残酷剥削后者血汗的基础之上。后者与台湾少数民族一样,都是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受害者,乃至与台湾少数民族联合起来,以各种形式进行着反抗,是荷兰殖民者猜忌防范的重点对象。所谓“共构殖民论”,是对荷据时代的大陆对台移民开发历史的严重歪曲。
  • 郝天豪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4): 114-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国民党在大陆时期,基层组织素来虚弱,退台改造结束时明确以小组代替区分部作为其基本组织。蒋介石重视小组的地位,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国民党员的“第二家庭”和国民党在群众中的工作站,成为连接国民党中央与基层组织、组织与党员、党员与群众的枢纽,小组制度逐步趋于完善。小组划编强调特殊性和实用性,小组规模始终保持在规定范围内。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小组组长职务乏人问津,小组会议或难以召开,或流于形式,小组工作有名无实。这表明国民党退台后的基层组织虽较大陆时期有所改观,但依然疲软,难以在台湾地区“生根”。国民党小组制度设计与实际运作的落差,也折射出蒋介石的治党理念与该党组织体制之间的冲突。
  • 历史
  • 桑兵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4): 127-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五四后新文化运动在全国迅速漫延,仅仅一年时间,就遭遇主旨不明,做法各异,方面偏倚等问题,引发诸多质疑和批评。为了了解实情,设法改进,《新人》杂志和少年中国学会等机构有组织地对全国大部分地方(缺湖北、贵州、广西)新文化运动的实况进行调查,以打破“新文化派”对“新文化运动”的专擅和垄断,开辟别样进路。调查结果显示,河南、湖南、浙江三省的情况令人鼓舞,山东、安徽、四川有所起色,其余地方,包括京沪,却未可乐观。而主要的积极体现,就在于出版物的增加和传播。消极的弊端,则包括运动集中于城市和知识界,缺少学理性,未能普及全社会和各层面,高压之下学生群体涣散以及新偶像的出现。如何突破浮泛浅薄的瓶颈,成为新文化运动能够深入持久的关键所在。
  • 元青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4): 146-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近代中国开埠前的30多年时间里,伴随早期新教传教士的东来,一批中国文士以助手身份及独特工作活跃于广州、澳门及南洋地区。其作为一个群体的出现,是早期中西交流的地域特征、传教士对汉语与中国文化知识的需求及中国文士的谋生考量等因素共同促成的。他们协助传教士编纂双语词典等汉语学习书籍,与其合作翻译《圣经》等基督教文献,合力编译出版西学中文期刊及著述,在双方共同演绎的近代早期跨文化传播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传教士的身边人,他们明显受到基督教的不同层面的影响,有的还比较深入,但保守儒家理念的特征同样明显。他们作为下层文士的身份构成,中国传统教育的背景与文化素养,与传教士雇佣合作关系形成的历史动因,在双方合作编译出版活动中的角色作为,徘徊于儒耶之间的文化思想倾向,无不具有后来大规模涌现的“秉笔华士”群体的基本特征。可以说他们是晚清“秉笔华士”群体的滥觞。
  • 张会芳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4): 159-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政治舞台的崛起,日本自20年代中期起便持续不断对中共建党史进行调查研究,其研究主体多样,探讨问题专业,围绕中共成立时间和标志等问题初步形成关注焦点,并达到一定学术深度。在日本早期的中共建党史研究中,1920年成立说明显占据了主流。研究者虽然也都注意到了中共一大召开的事实,但更倾向于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一大的召开,视为前后两件既有关联又各自独立的事情。其后日本方面关于中共建党史的著述,虽未呈现出类似中国国内逐渐经典化、统一化的叙事趋势,但一定程度受到中国方面经典叙事模式确立的影响。对其进行总结,有助于推进中共建党史研究。
  • 戏剧变革与文化传承
  • 范方俊, 田妮芝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4): 177-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现代戏剧之发生”的大叙事中,学界通常聚焦于由“春柳社”所开启的受日本“新派剧”和“新剧”的影响路径,而较少关注在此之前由西方侨民从殖民母国直接传入的西洋戏剧。此外,学界过往对于西方在华侨民演剧的史料考证和学术研究,基本上聚焦于鸦片战争之后发生于上海、广州等中国沿海通商口岸的西方侨民演剧活动。但近年来挖掘的新史料则佐证,在鸦片战争之前以英属东印度公司为主体的居澳西侨就已经开展了丰富的演剧活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以英美侨民为主体的西方侨民则把演剧活动和所表演的西方近代戏剧带入这些地方。这为西方近代戏剧在中国的引入和接受奠定了基础,并为其后中国近代戏剧的发生开辟了道路,成为晚清之际中国引入西方近代戏剧进行传统戏剧革新的先导。
  • 宋剑华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4): 191-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凑戏”是红色文艺运动初始阶段的一个重要现象,它以回归艺术本原为表现特征,追求大众参与艺术创作过程的“游戏性”与“娱乐性”,并且在这种群众性的“凑戏”过程中,去充分体现文艺大众化的本质特征。正是由于“凑戏”是一种回归艺术本质的文艺现象,所以它完全摆脱了五四新文学以来的“西化”影响,不仅为红色文艺运动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同时也在不断地提升工农兵大众的艺术素养,最终经过20多年时间的摸索与实践,开创出了一个“人民文艺”的历史新纪元。
  • 胡读书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4): 204-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陈彦是中国当代“游走于戏剧与小说之间”的著名作家,在戏剧和小说创作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戏剧是他文学生命的发源地,是他一生坚守的“一口属于自己的生命深井”。他的戏剧成就尤其是对正剧艺术的发展和突破还有待深入研究。他的戏剧创作是其戏剧观念的最好实践。他的戏剧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第一,戏剧是引领人类向上向善的灯塔;第二,文学是戏剧的灵魂;第三,继承戏曲传统、关注底层人物、培育民间市场是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之路;第四,戏曲要努力对时代发出有价值的声音。
  • 历史社会学
  • 郑震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4): 214-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儒家思想致力于在情感和秩序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结合点,以此来实现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秩序。这一思想与一定程度兼顾不同社会等级群体的情感诉求的主导性的调节型文化有着内在关联,正是基于对这一文化类型的判断,我们将中国古代社会称为一种调节型的社会。然而这个通过调节型机制而一定程度缓和了内部张力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也正因此而陷入难以走出自身局限的困境之中,最终难逃一种政治的平庸。
  • 林盼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4): 225-2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五六十年代的天津街道生产为案例,探讨街道社区组织生产的动力机制。计划经济时期城市治理的重点是推动形成“生产型城市”,全民所有制企业无法将所有的适龄劳动力加以吸纳。替代方案是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留在企业之外,通过构建街道生产组织的方式,将他们动员管理起来。这就要求街居除了完成居民社会服务和救济福利等方面的职能之外,更需要对基层社会加以整合,将其按照全民企业的生产架构进行管理运作,由此加强了国家政权向基层社会的渗透与控制。但在实践过程中,行政力量在介入基层社会,对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进行管控的同时,也受到基层社会的强力回应。“非单位人”的能动性一定程度上抵制被组织起来的努力,进而促使街道生产逐步回归社会自治属性。对这一案例的分析,体现出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管理的复杂性,有助于脱离“国家统合社会”的单一叙事视角,加深对这一时期“国家–社会”关系的认识。
  • 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法律文化
  • 王雷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4): 238-2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我国《民法典》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我们要挖掘和传承包括中华法律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诠释《民法典》的民族性和历史感,厚植《民法典》的历史底蕴、文化底蕴、道德底蕴,并以之释法说理。可以将《民法典》中汲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化、学理化为“四观”:法律观、天下观、社会观和家庭观。《民法典》实现了对中华传统法律观、天下观、社会观和家庭观的古为今用与创造性转化。
  • 狄亚娜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4): 250-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过程人民民主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的重民理念,强调其体察民意、顺应民心的要义,以“共建共治共享”模式补全了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并切实以人民为中心收集、凝聚民意,以权利义务的具体分配机制保障人民自由意志的表达和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法律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以宪法为基础设计选举、协商、自治的民主程序,保障人民全过程参与国家治理,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实现人民意志,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
  • 公司法中的涉婚姻规则
  • 冉克平, 陈丹怡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4): 261-2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夫妻股权单方处分问题的核心在于平衡交易安全与婚姻财产安全保护之价值冲突。夫妻股权共有应当限于对股权权属的共有。股权处分权行使主体的认定在公司法或婚姻家庭法下会产生不同的适用结果,为完成两者之间的衔接,需以夫妻共同财产管理权规则作为制度工具,基于对《民法典》第1060条和1062条的解释重构,建立起以共同管理为原则,各方单独管理和推定一方单独管理为例外的管理权规则。显名方单方处分夫妻股权原则上应被推定为显名方单独管理而构成有权处分,但需受到善意相对人要件的限制。相对人明知显名方无权单独处分或与显名方恶意串通的,以及显名方以不合理的低价或无偿处分股权的,处分行为皆属无效。隐名方对于显名方滥用其推定管理权的单方处分行为,可通过婚内或离婚时的共同财产分割以及侵权制度进行救济。
  • 石一峰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4): 273-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股票期权作为一项未来收益型的财产权,与一般的财产型收益不同。在离婚诉讼中该如何分割股票期权收益一直是难题。在理论基础上,离婚诉讼中股票期权的分割应以其收益为分割对象,并应遵循现有收益分割的体系化原则,即以贡献作为其分割的基本原理。在贡献理论下,股票期权收益应区分三部分价值,即股票期权价值、行权成本价值、忠诚劳动价值,并以此确定股票期权收益分割计算规则的基本形态。其中,行权成本采取补偿原则,剩余的收益中股票期权价值与忠诚劳动价值具有同等性。而作为共同财产的忠诚劳动价值则依据婚姻关系存续时间与股票期权持有期间占比关系来确定。具体的计算中还需考虑股票期权获得与行权的时间进行类型化的处理。同时,要依据行权成本的来源进行补偿,并通过贡献多少和是否恶意放弃行权的举证来调适个案中的计算。最后,对于分割的处理还需注意行权后取得股票的分割对公司利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