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东社会科学》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2024年, 第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1-15
  

  • 全选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刘卓红, 牟修新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1): 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实现开放、合作、共赢的世界交往,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胸怀天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的新时代阐释,是倡导人类共同价值和构建未来人类社会理想图式的中国智慧,是以世界各国人民为主体,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点,以“立己达人”为实现径路,以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目标,在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开放大格局中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目标奋斗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 数字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 欧阳日辉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1): 15-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速应用,人类正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中的经济增长动力和范式不同于工业经济,但分析经济增长的基本逻辑和框架没有改变。工业经济中,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开始呈现出疲软和放缓态势,需要进行增长动力转换,消费拉动、供给推动和创新驱动是数字经济中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随着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进入经济系统,经济增长向新范式转变,数字平台、数字生态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提供了重要引擎,从而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实现内生增长。数字经济中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需要在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要素使用、数字平台发展和融合发展等方面下功夫。
  • 钟洲, 蔡跃洲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1): 27-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数字平台的覆盖范围和数据技术优势发放数字消费补贴,已成为各级政府创新财政政策实施方式、提高补贴发放效率的重要创新举措,也是中国数字平台特有的创新活动。然而,2020年以来各省及各主要城市的实践表明,依托数字平台发放数字消费补贴很容易产生“对适用商品、商户进行不合理限制”“对发放、核销数字平台进行不合理限制”两类行政性垄断风险,不利于我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必要采取针对性治理措施。应以竞争中性原则指导数字消费补贴政策的出台过程,明确相关适用商品、商户与发放、核销平台的遴选标准,优化公平竞争审查的实施。
  • 刘志铭, 童琳, 钟华明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1): 37-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转型赋予了企业新的创新发展动能,传统制造业通过数字化带动新的技术进步,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从而实现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目标。本文利用2007—2020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年度数据,探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对于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而言,这种提升效果更加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提高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不仅能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加强市场正面预期,而且会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而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本文的实证结论可为政府部门推动制造业绿色创新以及驱动高质量发展战略,进而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 汪虹希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1): 48-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普惠金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提升了城市基尼系数,加剧了收入不平等,即数字普惠金融对收入分配产生了相对明显的“马太效应”,而非“涓滴效应”。在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会通过金融科技使用程度、个体知识技能产生有差异的“数字红利”,即通过“数字鸿沟”作用引致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相较于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其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更会加剧收入不平等,数字普惠金融对收入差距的扩大幅度呈现东中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的特点。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优化当前的数字包容性金融体系,促进共同富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 哲学
  • 张一兵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1): 58-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于传统的资产阶级在刚刚遭遇无产阶级的反抗时,简单地诉诸暴力的政治统治,葛兰西提出的霸权不再是高压之后的屈从,而是被压迫阶级从内心里对资产阶级统治的认同,列斐伏尔要把霸权中的认同机制拉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批判中来。其中,身份同一性和日常话语就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的“春风化雨般”的渗透,它通过每天随口言说的话语巧妙地掩盖起真实存在的压迫性的奴役关系和不平等的权力。当然,这种同一性隐性支配的现实基础,是资产阶级日常生活本身的同质性机制。
  • 李珍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1): 70-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命题在学界引发了激烈而持久的争论。现代达尔文主义的相关理论表明,该命题从生物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角度揭示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仅从生物学角度解释人类起源的不足。恩格斯对劳动的工具规定性的论述强调了劳动主体的创造性和劳动本身的生产性特征,从而将人的劳动与一般动物的本能活动区分开,这一观点被当代古生物学和认知科学不断验证。此外,近年来表观遗传学的发展为获得性遗传学说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作为该命题生物学基础的拉马克主义与达尔文主义之争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
  • 卢俊豪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1): 78-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人性科学”的范式下,十八世纪的英国启蒙思想家逐渐发展出一种仅仅基于人类官能的情感主义伦理学。这一伦理学理论不仅不依赖于超自然的外在预设,而且还隐含着一条伦理理论科学化的内在脉络:起于从“性恶”到“性善”的人性论视角转换,发轫于“科学心灵哲学”和“实践伦理主张”两大基石,完成于以“同情机制”为核心的道德剖析。由此,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家把道德之善从“彼岸世界的救赎”拉回到“此岸世界的公共生活”中。对此有关人性善恶的情感主义启蒙逻辑进行梳理,不仅有助于理解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在整个道德哲学史中的独特地位,还可为理解现代道德观念体系提供一个重要切口。
  •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研究
  • 王凤青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1): 88-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张海鹏是当代著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在辛亥革命史研究领域卓有建树。既有充分掌握史料基础上在微观领域进行的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和严谨的考辩考实,也有宽阔宏观视野和厚重理论体系指导下对关键问题、本质问题、影响深远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还有基于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对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相背离的历史虚无主义旗帜鲜明的揭露与批判。张海鹏对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兼具方法论意义和现实启发性,值得学术界同仁学习和发扬光大。
  • 历史学
  • 李翔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1): 104-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党”后,国民党军队的政治工作不仅没有像设想的那样振衰起敝,反而加速异化。思想建设上,党与政治工作分离,官兵有意疏离主义与信仰。宣传工作上,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声音快速沉寂下去。军政领袖在党军关系、土地问题等方面言行背离,使得军民之间的距离越隔越远。组织工作上,轻视党的建设,迷恋武力,既是党权虚弱的根由,又刺激着军权的进一步独大。在军事领袖的联手打击下,政治工作反而成为国民党中央的眼中钉和弃子。在武力万能的喧嚣声中,“清党”后军队政治工作的蜕化,成为国民党政权覆灭的深层“病灶”。
  • 石瑶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1): 122-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33年,党魁陈炯明病逝,致公党实际领导人缺位,组织内部的主要势力为谋求出路,呈现出不同的政治趋向。美洲洪门致公堂欲推举淞沪抗战与“福建事变”中的蔡廷锴作总理,借蔡之声势推进“抗日反蒋”;香港中国致公党内存在拥护蒋介石、成为受蒋介石秘密领导的别动队的倾向。致公团体内部政治趋向之分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民党内派系纷争的政治生态之影响,不同派别或借“拥蒋”寻求出路,或借势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呈现出组织内部的巨大分歧。但差异间亦存在共性,即寄望于借助外部力量的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致公党等中间党派组织孱弱的基本面相。
  • 诗歌文体学研究
  • 胡全章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1): 135-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晚清时期,以《女子世界》《中国女报》等具有革命色彩的女报为主阵地,涌现了一个数以百计的“英雌”诗人群,陈撷芬、杜清持、吕碧城、吕逸初、张昭汉、秋瑾、徐自华、燕斌和唐群英等是其中的佼佼者。众多男性革命文士与群星闪烁的“英雌”诗人一道,高张“女界革命军”之帜,描绘“女国民”榜样和“女中华”愿景,奏响了“女权革命”和民族民主革命的主旋律。晚清革命女报诗歌,以迥异于中国传统女性诗歌的思想面貌、精神气度、激越音调与卓荦风姿,在新诗坛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力策应了蓬勃发展的革命诗潮。
  • 张振谦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1): 144-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以外来语入诗的创作现象,古已有之。及至近代,随着中外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不少诗人将英语音译词和日语汉字词植入旧体诗中,并往往采取自注形式加以解释。近代中国外来语入诗现象主要集中于以竹枝词为代表的古体诗,岭南和上海是其最活跃的创作地域。就跨文化视角而言,外来语入诗具有独特的诗学意义,它的出现不仅带来了新的思想文化,标志着一种新的诗学观念诞生,而且拓展了诗歌题材,具有建构异国形象的功能;同时促进了中国诗歌从旧到新的变化,对新诗创作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 王珂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1): 155-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启蒙功能、抒情功能和审美功能是百年新诗的三大主要功能,启蒙功能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今天,新诗创作界“个人化写作”流行,出现了“主题轻化”现象,新诗研究界的研究重心也发生巨大转向,形式文体学的诗体研究远远多于话语文体学的功能研究。政治意义上的“新时代”要求新诗研究者重视“现代性”中的“当今性”,负有更多的时代使命。新诗的现代性建设要求将启蒙现代性建设和审美现代性建设有机融合,适当强调诗的启蒙功能甚至宣传功能,建立以启蒙功能为主导,抒情功能和审美功能为辅助的诗的功能格局。要把新诗视为一种现代性文体,充分利用“现代性的动力”中的传统,通过现代性建设来完成功能建设,通过启蒙功能建设来推动抒情功能和审美功能建设。有必要在称谓上用“新时代文学”取代“新时期文学”,用“现代汉诗”取代“新诗”或“现代诗”。不能用“当代性”取代“现代性”,“现代性”比“当代性”更利于连接“传统”与“世界”。
  • 政治社会学
  • 郦菁, 吴奕佳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1): 166-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建构的政治-文化面向并未在新中国政治史中充分讨论,特别是作为“全国性政治共同体”的工农联盟如何在话语层面建构和巩固。本文以1953—54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启动后统购统销政策推进的历史时刻为楔子,来拆解《新湖南报》如何通过“向占梅”讨论,运用特定策略,并在和公众的持续互动中生产了三个阶段的主要话语。这一讨论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农民的理念,使得他们接纳了工农联盟的基本愿景,并卖粮给国家,因而代表了国家的展演性权力。这一话语过程也部分关照了农民的利益,且没有使用过多强制力,在建国初期行政力和资源尚不完善的情境下是一重大发展,也是20世纪全球政治建立工农联盟浪潮的一块重要拼图。
  • 张雨, 朱亚鹏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1): 179-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已进入社会政策快速发展和完善的时代,然而学界对社会政策的发展和调整所带来的政治影响和后果关注较少。本研究运用政策反馈理论,以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为例,利用微观调查数据CSS2017分析了中国社会政策对大众政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提升了高制度化和低制度化政治参与,最终显著促进了公众的整体政治参与;(2)进一步分析发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对高、低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影响主要通过解释效应实现,资源效应不显著。即养老保险金的发放未对参保者的政治参与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能够通过增强居民的社会地位认知和对中央政府的信任等方式塑造参保者的认知和态度,进而促使高、低制度化政治参与水平增加。(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无明显影响,资源效应和解释效应均不显著。本文的结果证实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提升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支撑了发展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合法性;同时也发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所提供的资源及其产生的政治影响仍存在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 共情、同情与社会
  • 王赟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1): 197-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韦伯界定的情感型行动中潜在地存在认识悖论:一方面,情感行动被视为理性的冗余;另一方面,情感并非不可理解。对此,借助于围绕歌曲《阿妹》所进行的一项常人方法实验,本文指出,共情并非仅仅是一种理解策略。如同迈克尔·波兰尼所认为的那样,共情是默会知识的作用结果,后者以社会性基础的形象使得可理解性最终成为可能。
  • 王楠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1): 210-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休谟在其《人性论》和《道德原则研究》中,对现代人的自我与社会之关系有极其精妙深入的讨论,也内在蕴含着18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的历史情境。本文尝试聚焦于休谟的同情概念来展开讨论,揭示现代社会充满想象的自爱之人,如何只有通过“虚心”地敞开自我,去体会和感受他人的情感,与他人同悲同喜、同苦同乐,并由此产生基于普遍人道的道德感,才能超越自爱虚幻的自得自满,构建起更大的共同体和社会秩序,实现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休谟对同情与道德关系的阐述,是理解构成现代社会基础的人心与道德秩序的重要资源。
  • 民法典合同编解释与适用·主持人:王利明
  • 王利明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1): 221-2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代位权的行使涉及债权人、债务人和债务人的相对人三方主体,因此在两方主体间存在仲裁协议时,该协议是否应当约束第三方,在实践中经常发生争议,为统一裁判规则,《合同编通则解释》第36条就仲裁协议对代位权的影响作出了规定,该条并没有承认代位仲裁协议当然对债权人产生拘束力,从而维护了仲裁中合同相对性规则的适用,该条也明确了即使存在仲裁协议,债权人也可以通过诉讼程序行使代位权,但债权人行使代位权时要受仲裁协议的影响。依据这些规定,债务人或相对人在首次开庭前已申请仲裁的,应中止代位权诉讼。这些规定有效衔接了代位权与仲裁协议的关系,体现了对当事人私法自治的尊重,而且也解决了司法实践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争议。
  • 崔建远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1): 230-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债权让与是债权变动,是事实行为。原则上不应承认将来的债权作为让与合同的标的物。受让人明知或有重大过失地不知有禁止债权让与的约定时,债务人有拒绝向受让人为清偿的权利;但对于金钱债权,即使受让人知晓之,债务人也无权拒绝受让人的清偿请求。应对倒签债权让与合同的签署日期、把后顺序的受让人当作第一受让人通知给债务人之类的案型,一方面,坚持受让人取得从权利不因该从权利未办理转移登记手续或未转移占有而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应设但书——未经公示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在债权连环让与的情况下,可例外地、宽松地对待合同的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允许受让人二越过受让人一径直请求让与人(债权人)承担债权的瑕疵担保责任,突破合同的相对性。
  • 孟强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1): 243-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关格式条款的法律规定是现代市场交易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民法典》和《合同编通则解释》都对格式条款进行了专门规定,但是在起草中对一些问题均存在激烈的观点交锋,导致草案前后出现较大变化。在民法典编纂中,合同编草案将格式条款定义的“3要素”改为“2要素”,舍去“重复使用”,但最终在民法典中又重回“3要素”;《合同编通则解释》则将之修改为“2.5要素”,对从事经营活动的格式条款提供方的“为了重复使用”实行举证责任倒置。《民法典》规定了格式条款绝对无效的情形;《合同编通则解释》细化规定了格式条款的相对无效情形,提出了“异常条款”的概念,并对异常条款提供方提示和说明义务的履行标准做出了细化规定,且对电子合同异常条款提供者提示与说明义务的履行做出了具体的反面规定。为保护条款相对方的利益,《合同编通则解释》还规定了“合同示范文本”和“预先约定排除”这两类排除格式条款效力控制的抗辩为无效抗辩事由。
  • 王叶刚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1): 261-2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合同编通则解释》在《民法典》规定的基础上,对定金罚则的适用规则作出了细化规定,有利于保障定金罚则的准确适用。定金罚则通常适用于一方当事人根本违约的情形,在双方当事人均构成根本违约时,将排除定金罚则的适用。在当事人部分履行的情形下,需要根据部分履行的具体情形,确定定金罚则的适用规则。在因不可抗力致使合同不能履行时,原则上将排除定金罚则的适用,在不可抗力导致合同部分不能履行或者迟延期间发生不可抗力等特殊情形下,仍可依法适用定金罚则。
  • 青年论坛
  • 李晨
    广东社会科学. 2024, 0(1): 274-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协调发展是破解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以通过微观层面要素自由流动、中观层面产业深度关联、宏观层面空间辐射带动三个渠道推动共同富裕。中国区域、省域、南北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及其演变趋势显示,在新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距仍是制约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要通过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共同富裕,须在认识上坚持区域共同发展、在实践上坚持区域共生发展、在制度上坚持区域共享发展。因此,应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经济基础;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空间基础;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制度基础;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