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东社会科学》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2023年, 第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3-15
  

  • 全选
    |
    建设农业强国研究
  • 胡新艳, 陈卓, 罗必良
    广东社会科学. 2023, 0(2): 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农业强国是中国强国战略体系中的重要基点。中国建设农业强国要立足人口总量大、资源约束紧、地域空间广、不确定性大、小农主体弱等基本国情,结合新的安全观,保证供给、化解约束、强化功能、激活动能、规避风险。建设农业强国应以“安全最大化”为总体目标定位,以供给安全、绿色集约、多功能性、韧性建设、社会化服务等为战略导向。提高供给保障能力,使粮食安全“稳起来”;提升可持续能力,使农业生产方式“绿起来”;增强产业功能,使农业产业链条“壮起来”;提升抗逆韧性,使农业抗风险能力“足起来”;激发主体活力,使农业生产服务体系“融起来”。
  • 王亚华, 宦梅丽
    广东社会科学. 2023, 0(2): 15-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重要探索,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基于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利用2017年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对全国14个省份450个村庄共7839户农户的农田水利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民集体行动影响的研究发现: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助于增强农民集体行动能力;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催生新的农民经济组织,推动农地产权交易,改变治理系统的条件,影响农民集体行动,进而增进农村公共治理;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够正向调节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民集体行动能力的不利影响。因此,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有助于增强农民集体行动,增进农村公共治理,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 叶祥松, 欧进锋
    广东社会科学. 2023, 0(2): 27-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赋能效应和反馈效应两个方面探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动态交互效应,刻画人工智能与产业结构优化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显示:(1)产业结构优化的反馈效应具有滞后性,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滞后项显著提高新一代人工智能综合指数。(2)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赋能效应具有滞后性和异质性,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滞后项显著提高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短期内却会降低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3)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之间的互动效应不显著。(4)新一代人工智能与产业结构优化总体处于基本协调状态,东部沿海省份耦合协调度较高,其他省份较低,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
  • 钱金保, 杨雅欣
    广东社会科学. 2023, 0(2): 4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冠疫情大流行显示全球化背景下流行病毒传播与控制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经贸网络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解铃”效应与“系铃”效应共存,二者方向相反、大小相近。“解铃”效应来源于沿着经贸网络流动的疫情信息与抗疫物资,“系铃”效应则产生于经贸网络中的人员流动与商品流通。经贸网络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发挥作用,第一个渠道与距离有关,距离越近的地区之间抑制效应与促进效应均更加明显;第二个渠道是与距离无关的“超距效应”,主要通过影响防疫政策发挥作用。这些发现对于理解对外开放和公共卫生风险关系,以及改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具有政策启示。
  • 哲学
  • 肖显静, 张建鑫
    广东社会科学. 2023, 0(2): 53-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生态学尺度问题中,尺度的内涵及其本体论地位问题具有基础的重要性。生态学尺度的内涵兼具多义性和统一性。在忽视统一性的情况下,尺度概念的指称可能会发生错位。进一步地,生态学尺度的本体论承诺会遭到质疑。由此,尺度之指称处在实在性和建构性的张力中。从尺度实在论的立场看,生态学尺度是存在的,尺度的实在性相对于尺度的建构性而言具有本体论的优先地位,尺度的建构性受限于实在的语境。尺度实在论是推进生态学尺度理论发展的合理前提。
  • 赵威
    广东社会科学. 2023, 0(2): 62-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的英美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热烈而持久的论争中,加拿大教授凯·尼尔森坚持马克思主义与道德相兼容的立场,在考察两派观点及其学理依据的基础上,梳理出一个从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切入,以道德公理为依据,与历史唯物主义相衔接,最终导向一个以语境主义为核心的客观主义的逻辑框架。该研究虽然拓展了马克思道德观的学理基础,但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规范性理论标准衡量,他所谓超历史超文化的道德公理与语境主义能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兼容的论证还是可商榷的。
  • 李畏, 姜涌
    广东社会科学. 2023, 0(2): 72-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契约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核心。相对于效率等衡量标准来说,正义是我们制度的“首要德性”,它规范着社会契约的产生和存在,是需要社会中人们优先关注的。社会契约的目的是约束所有人,让他们既不必遭受不义,也不能施加不义。而道德是一种妥协,是一种带有妥协性质的社会契约。社会契约论是一种对道德基础的解释,同时社会契约也是一种约束手段,道德是一种社会弱者用来制衡强者的“阴谋”。作为社会契约论的道德规范目的就在于共同的利益取向,因此,构筑共同体的目的在于分配正义,人们的政治平等地位也是通过利益平等体现出来的,社会契约的签订体现着政治契约的签订,社会契约所保护的和分配的彼此的价值也基本上就是人们的政治价值。
  • 亓娇, 沈江平
    广东社会科学. 2023, 0(2): 82-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文共同体”蕴含理论、历史、现实和价值四重逻辑的深厚支撑。在理论逻辑上,构建“人文共同体”遵循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文化发展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辩证统一。在历史逻辑上,构建“人文共同体”扎根于中华文化血脉之中,是对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深刻总结和系统提升。在现实逻辑上,构建“人文共同体”缘自超越世界文化隔阂、文化冲突、文化优越意旨,是对文化交往和文化安全问题的当代解答。在价值逻辑上,构建“人文共同体”开启未来人类文化发展新进路,有利于新型文明观的塑造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人文共同体”蕴含平等自信、开放包容、和谐共生、面向人类的新型文化交往理念,体现了民族文化使命与人类文化关怀,展现出独具魅力的中国智慧和虚怀若谷的大国气度。
  • 台港澳研究
  • 朱丛迁
    广东社会科学. 2023, 0(2): 93-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澳门少儿文学不仅在澳门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即便是在整个中国少儿文学创作的地域意义上来说,也算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地方。作为澳门文学前驱的澳门“离岸文学”,少儿文学在一般文学中所占比例达到38%;澳门作家协会出版的年度作品选《澳门作家文集》,少儿文学范畴的作品所占的比例竟然也达到了38%。这两个38%非常能够说明澳门对少儿文学创作的重视和高比例的产出。由于澳门作家的教师身份占比较大,教师的责任感使得他们对少儿教育和少儿关爱特别敏感,他们的文学自然会倾向于为少儿服务。澳门特殊的社会生活状态所生成的宁静、安逸的澳门体验,似乎特别适合少儿文学的表现,于是澳门少儿文学在澳门文学中的比例甚高,产量较多。
  • 潘乐
    广东社会科学. 2023, 0(2): 101-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列强在华治外法权的具体实施状况,特别是其早期的状况,需要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考察进行分析。1846年7月,英人康普顿在广州十三行地带与华人发生冲突,造成华人死亡的严重命案。广州英领事按商务总监制定的《领事条例》召开领事法庭对该案进行审判,康普顿被判有罪。但康普顿利用领事在执行司法程序方面的舛误,将案件上诉至当时对此案具有管辖权的香港高等法院,最终逃脱制裁。在此过程中,兼任商务总监的港督德庇时与高等法院首席法官晓吾意见参差,最后德庇时去职。这反映了英人依恃武力获得的在华治外法权,在其早期阶段的运作机制并不成熟,以致英国领事、商务总监和高等法院法官,对于如何具体实施治外法权各有不同的立场。此案表明,这种基于不平等条约的特权本身也经历了试探和调适的历史过程。
  • 历史学
  • 杨芹
    广东社会科学. 2023, 0(2): 113-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岭海”一词,从唐代开始出现,至宋代使用增多,尤其于宋人文集中频繁出现。“岭海”指彼时两广地区,因其地北倚五岭,南临南海而名之;且以“海”名之,其意涵常与濒临之海洋以及孤悬海外之海南岛相关联。唐宋时期,中原人士和岭北士人对“岭海”之观感和认识,很大程度上仍反映在“瘴疠”“蛮荒”“僻陋”等几个方面,这也影响了当时士大夫对任职两广或谪官岭南的态度。“岭海”一词开始被频繁使用,与唐宋时期岭南的开发进程密切相关,也缘于世人对岭南之自然地理环境及海洋人文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了解。
  • 王若时, 杨一凡
    广东社会科学. 2023, 0(2): 123-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古代食货法律体系是国家法律体系的分支之一。明清是古代食货立法最为发达的时期,也是食货法律体系臻于成熟的时期。明清典例食货法律体系从创立到不断完善,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明洪武朝初创的以《诸司职掌》户部为纲、食货例为目的食货法体系,历经八帝,行用百余年之久。首部《大明会典》颁行后,食货法律体系的内容构成则演进为以《会典》户部为纲、以食货例为目,至明末未改,并为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所沿袭。乾隆四十一年《户部则例》的颁行,标志着以《会典》户部为纲、以《户部则例》为基本法、以食货例为“变通法”新食货典例法律体系的定型。食货立法无论是立法总量,还是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都远远超过刑法。要全面揭示明清法制的面貌,必须重视食货立法和食货法律体系的研究。
  • 周肖, 任建敏
    广东社会科学. 2023, 0(2): 139-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鸭埠税是明清时期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种特有杂课名目。成化六年(1470),两广总督韩雍以鸭埠之制与“细民”争利而将其革除。正德二年(1507)清查各省钱粮运动后,两广军门设法增开饷源,鸭埠之制得到恢复,但其所入从杂课变成军饷。正德八年,鸭埠税再度被广东按察使陈雍废除,其背后反映的是广东地方“官族”争夺鸭埠利权的诉求。戴璟、霍韬、叶春及等士大夫在嘉靖、万历年间多次呼吁恢复鸭埠之制,均未见成功。万历二十七年(1599),鸭埠在神宗税使干预下再次开征,地方“豪右”通过缴纳少量的鸭埠税获得官府确认其鸭埠利权的颁帖。明末鸭埠税屡征屡废,由榷税变而为辽饷,再变而为地方乡兵经费。明代广东鸭埠之制兴废的核心问题,是朝廷、两广军门、地方官府财政利益与地方豪强利益的争夺与分配。
  • 中国现代文论与域外思想资源
  • 赵彦芳
    广东社会科学. 2023, 0(2): 150-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史诗概念传入中国,关于中国有无史诗的争论成为中国文论和美学界的一道独特景观,姑且不论究竟中国文学史上是否存在汉语史诗,也不论汉语史诗和西方意义的史诗的差异,史诗观念的传入以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所促发的创作实践层面的史诗性书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积累,从文学到影视,从精英文学到大众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涌现出不同形态的史诗性书写和史诗性审美,可以说20世纪以来中国已然生成了“史诗”审美传统。从“史诗在中国”到“中国的史诗”的转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身份认同乃至国体的寓言。
  • 熊辉
    广东社会科学. 2023, 0(2): 159-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先驱,蒋光慈翻译了大量的俄苏文学作品,但学界至今无人对之加以研究。蒋光慈翻译了俄苏诗歌、小说、文学理论和政治经济学论文,同时详细介绍了新俄的文学创作。其翻译在选材方面比较符合自身的文学创作理想和广大民众的文学审美需要,客观上传播了新思想,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他本人乃至现代文学叙事方式的创新和创作方向的转变。今天对蒋光慈翻译的评价既要参考鲁迅等老一辈学者的意见,但也应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去发现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 文学武
    广东社会科学. 2023, 0(2): 171-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晚清尤其是五四时代的一批知识分子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所面临的科学精神及方法匮乏的窘境。他们纷纷借力外来的思想文化资源输入新术语、新概念和新的批评方法,在中西文论比较、互鉴的宏大背景中重构中国文论的范式。20世纪30年代,朱光潜从海外留学归国后,开始把研究的重心从介绍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转向用这些理论来阐释中国文学的一些现象,尤其是在中国诗歌领域花费了较大的精力。朱光潜诗论中比较多地接受了德国美学思想的影响,他的有关诗歌起源、情趣和意象关系及静穆的观点与尼采美学思想密切关联;对诗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辨析借鉴了立普斯的移情理论;莱辛的诗画异质的观点也影响到朱光潜对诗歌独立文体性质的分析。总之,德国尼采、立普斯、莱辛等域外的美学、文学思想不仅成为朱光潜阐释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有力工具,还在中西文化互鉴、互释的诗学空间中萌生出巨大的生命活力。
  • 蔡熙
    广东社会科学. 2023, 0(2): 181-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是当代西方最具原创性的一流哲学家之一,但是他的原创性思想离不开与中国的相遇。在与中国的相遇中,他将中国作为西方的“他者”进行观照,从中获得灵感,获取其所需要的思想资源,创造了数量众多、风格独异的哲性文论概念,这些概念熔铸了中国传统诗学的智慧。块茎的概念熔铸了中国莠草的特征,与中国古代的“居间”思想相沟通;“无器官的身体”概念熔铸了道家哲学的“虚”“无”思想,与中国诗学的“虚实相生”相沟通;“生成”的概念熔铸了中国的诗画特征,与道家的宇宙生成论存在着精神上的契合;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象棋和围棋成为条纹空间和光滑空间两个空间诗学概念的建构元素。中国诗学传统在德勒兹哲性文论中的再生,潜隐着“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无限可能性,有着巨大的理论阐释空间。
  • 社会学
  • 王宁
    广东社会科学. 2023, 0(2): 192-2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问题是忽略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本体论差异,由此导致了客观主义本体论预设:社会现实是“注定如此”的。这一决定论立场受到人本主义学者的挑战。他们认为社会现实“本来可以是其他样子”,因为它是基于人们的意义而形成的,而意义是基于特定情境而建构出来的,具有随机性。基于这种社会建构论的本体论,学者们采用了质性研究方法。然而,尽管质性研究有助于克服社会决定论,但对于如何把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结合起来的方法论基础的讨论较为薄弱。自戈夫曼在1974年提出框架分析并被学者广泛应用后,这一情形有望得到改变。文章对框架分析的本体论基础(设框作为社会建构过程)以及方法论意义(框架分析把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勾连起来的方法论基础)进行了论述。
  • 黄晓星, 吴文希
    广东社会科学. 2023, 0(2): 203-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学快速发展的时代,以国立中山大学和私立岭南大学为代表的岭南地区院校进行了大量社会学的知识实践,嵌入早期社会学社会调查和平民化、大众化取向的浪潮中,形成“到民间去”的研究风格,是学术日常化的建构,与知识社会学“回到社会”的理念契合。本文在知识社会学的建构主义视角下展开分析:岭南地区的社会学构建一方面是社会学本土化的一部分,从课程教学到调查研究,嵌入在社会学本土化进程中;另一方面建立在岭南地区强烈的“现代”城市/社区特点基础上。由此,岭南社会学形成社区和群体两方面的重要研究实践,彰显了岭南地区的民间社会学调查风格。
  • 郑广怀, 张心怡
    广东社会科学. 2023, 0(2): 217-2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情感服务之一,虚拟恋人通过制造幻想、引导打赏和因财而异三种行动策略,将亲密关系转化为情感商品售卖给客户,与客户缔结具有时间限制的“拟真亲密关系”。与传统亲密关系相比,“拟真亲密关系”呈现出交易性、虚拟性、不稳定性和非排他性特征。消费者与虚拟恋人出于双方的利益进入这场角色扮演游戏,通过互联网以虚拟在场的方式实现了情感的缔结,但虚拟恋人信奉的“金钱至上”和“情随钱断”原则,使这种被制造的亲密关系始终带有“人造”痕迹,虽然能够短暂弥补消费者的情感缺失,但始终无法完全替代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亲密关系。对于虚拟恋人服务,相关部门需要关注其对从业者、消费者等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化管理,引导消费者树立理性和健康的价值观,还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建设更多社会支持网络以化解群体性孤独现象。
  • 担保法前沿问题
  • 刘保玉
    广东社会科学. 2023, 0(2): 232-2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法典》和《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中对担保合同的从属性规则有诸多规定,但关于担保的从属性规则仍存在遗漏或留白问题,有待根据法律规定的精神和担保原理予以明晰。预约合同应可设立担保并作为担保合同的主合同;在主合同不成立、有撤销事由或者被撤销的情形下,可参照适用《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第17条担保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之规定。而在主合同确定不发生效力的情形下,则不适用主合同、担保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之规定。合同非因当事人的原因确定不发生效力而被担保人负有返还财产、折价补偿义务的,附生效条件的合同中条件未成就但被担保人有过错的,批准生效的合同中负有报批义务的当事人违反报批义务的,其保证人或物上保证人仍须按照担保合同的约定和法律规定承担相应的担保责任。反担保合同的效力虽不取决于本担保合同,但不应因此而完全否定其在设立、移转、范围、消灭等方面对本担保合同的从属性;再担保合同直接从属于本担保合同,并间接从属于主债权债务合同,其效力受本担保合同和主合同的双重影响;债权人、担保人和反担保人、再担保人的追偿权行使,应适用或参照适用《民法典》第700条所确定的顺位规则。
  • 张素华
    广东社会科学. 2023, 0(2): 242-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破产程序中,基于集体清偿的规范目的,同时为了平衡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利益,如何对担保权人施以恰当的权利限制,从而实现破产重整和破产清算在新时代所担负的历史使命,需要寻找更深刻的法理支撑和具体的实现路径。破产法虽然属于商法,但基于“债权人谈判理论”“经济宪法理论”以及“破产准征收理论”,破产法呈现出强烈的强制性特征。强制性法律规范在适用上优先于任意性规范,且更多地以实现公共利益和价值平衡为目标。因此担保法的许多规则在破产场景下需要让位于破产法。破产重整中担保权人权利的暂停和恢复必须服务于重整大局。一般在破产重整结束之前不得恢复行使,担保权人的债权利息也停止计算。破产清算中担保权人实现担保债权的费用既不属于共益债务,也不属于破产费用,而应按照受益者负担原则,由担保债权人自行承担。
  • 侯国跃
    广东社会科学. 2023, 0(2): 254-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碳排放权担保是碳交易的重要方面及绿色金融的新型内容。碳排放权具有交换价值,符合适格担保物的核心判断要素。碳排放权派生于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以大气环境容量资源为客体,含使用收益权能,具排他优先效力,总体契合用益物权基本特征。碳排放权担保应采抵押权路径,实行登记要件主义,并以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实践之。碳排放权价值评估方法宜以市场法为原则、成本法为例外,其担保价值实现方式应排除碳排放权回购机制。
  • 青年论坛
  • 郭昌盛
    广东社会科学. 2023, 0(2): 266-2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我国非税收入征管职责划转税务部门的具体实践来看,存在划转税务机关征收的非税收入范围仍不够明确、各非税收入项目立法完善程度差异显著、税务机关征收非税收入法律适用争议较多等问题。破解税务机关征收非税收入的法律困境,可以从解释论和立法论两个视角进行。解释论视角通过对非税收入涉及的法律法规进行教义学解释,为税务机关征收非税收入提供指引。立法论视角主要有制定专门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法、提请有权机关就法律适用冲突进行释明以及修订《税收征收管理法》并将非税收入纳入适用范围等三种方案。从我国立法的实践来看,修订《税收征收管理法》将非税收入纳入适用范围是当前较为可行的方案。
  • 陈三宝
    广东社会科学. 2023, 0(2): 278-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新变种,其相较于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出五大发展特征:核心观点的隐匿化、议题设置的生活化、内容呈现的碎片化、话语叙事的柔性化、传播方式的隐蔽化。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在遵循“虚构叙事-颠覆认知-虚无历史”“议题吸引-娱乐论证-曲意迎合”“控制信息流-精准化推送-价值观规训”三大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进行历史虚无主义渗透,其潜隐性、迷惑性和危害性更为凸显。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从预防先行、价值引领、教育跟进、制度保障等方面批判和抵制软性历史虚无主义。